从收入方式单薄到产业项目遍地开花,体育从发展意识薄弱到内生动力日渐强劲……多年来,扶贫扶贫因“户”制宜的文化脱贫思路,搭配光伏产业等一系列帮扶项目,旅游长丰县双墩镇海宝村实现了从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助力到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现状,精准再到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的体育“三级跳”,交出了村集体收入增加数十倍的扶贫扶贫答卷。 锐意进取,文化打造“体育+扶贫+文化旅游”新思路 2018年4月,旅游在合肥市体育局工作的助力王世龙被选派到长丰双墩镇海宝村,担任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长。精准此时已初步实现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现状的体育海宝村正处在弯道超越的关键时期,王世龙的扶贫扶贫目标则是把海宝村建设成闻名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这下好了,文化不用出小区走远路,在咱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健身器械带来的快乐,实在给我们老百姓办了件好事!”海宝村村民宋阿姨激动不已。随着一件件健身器材安装完毕后,海宝健身小广场也越发热闹起来。 这几年,根据海宝村的实际情况,王世龙寻找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打造“海宝”品牌,在合肥市体育局和相关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体育+扶贫+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应运而生。通过邀请各类协会、商会、企业家来村问诊把脉,2018年,海宝村成功举办首届合肥市农耕健身大赛,并在2019年9月21日,与全民健身运动会合并举行合肥市第二届农耕健身大赛,“这个大赛日后将定时定点持续在海宝村举办下去。”王世龙介绍,“同时,我们在此基础上还开展了一系列以农耕户外拓展运动为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活动。” 精耕细作,特色农业成就致富路 “通过这两年成功举办市级农耕赛,海宝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知名度日益提高,这正是发展三产旅游的大好时机。”王世龙说。据了解,目前,海宝村已经拥有海宝农场的赛鸽驯养、高规格的蓝莓种植,不久之后大量优质蓝莓将成熟上市;海宝产业园内台湾火龙果、草莓种植基地引入智能大棚,智能调控让果肉更加饱满,口感更加沁甜;举办农耕健身大赛的希月生态农庄内,300亩稻虾共养基地、150亩芦荟产业体验园等也正蓄势待发,等待夺得市场先机。“这些项目都是群众参与或自主经营的产业,打破了只有农业耕作的传统生产模式。”王世龙说。 同时,为了加强市场和农户的联结,海宝村还采取了现场采摘、旅游销售和电商销售预售模式,不仅拓展了销售渠道,产品能更快变现,农民也能更快地获得收益。目前,双墩海宝虾稻米、超星然海宝农家米、海宝永丰草莓等产品已经推向市场,评价颇高。 在和朋友奔赴河南实地考察后,海宝村人杜学彪决定在家乡投资搭起芦荟大棚,位置就选在希月生态农庄。“反复考察后,我了解到芦荟容易种植,劳动力投入比较少,药用、美容,芦荟的用途比较广,市场需求量大,就决定投资建起芦荟大棚。”杜学彪说,“2017年开始做起,到今年也有好几个年头了,目前效益不错,从生产加工到制作芦荟衍生品,去年有几个大棚已经有了几十万的收入,预计明年就能回本。” 承前启后,今年将打造更多农耕体验活动 2018年和2019年,海宝村共销售黄金梨5万斤,黄桃8万斤,切实解决了瓜果蔬菜烂市的问题。2014年村集体收入仅有水库承包及退耕还林的9278.5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2019年海宝村集体收入包括光伏公司土地租金、扶贫产业园租金、光伏分红收入等项目在内的36.5562万元,交出了村集体收入增加数十倍的答卷。 谈到今年的规划,王世龙透露,下一步将以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在体育文化、旅游休闲、特色产业上下功夫,为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成效奠定基础。“在解决脱贫户增收难问题上,将继续在产业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园在产业上的优势,建造扶贫车间,依托来料加工项目,建立务工就业等平台。此外,还将按照‘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集农耕、农副产品展示馆、旅客集散中心于一体的农耕讲堂,结合本地特色,组织开展各类特色农耕体验活动。”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王骏超 |